首页 > 文化 > 星火相传 正文

黄河边的红色记忆

——仁存古渡见证宁夏解放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21期 作者:王 琼 发布时间: 2025-11-03 | 打印 | 字号:TT

  在宁夏永宁县,有一处始建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的渡口——仁存渡口。这处渡口,曾是宁夏平原重要的水上通道之一。

  民国初年,码头因水流变化而极不固定,货物运输多靠3只木制渡船,摆渡一次需两个小时左右。到了1948年,虽有两艘机动渡船,但摇橹摆渡仍是最主要的渡河方式。

  1949年7月底,解放宁夏的战斗号角在固原吹响。9月23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十九兵团代表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和国民党宁夏方面军政代表卢忠良、马光天、马廷秀在《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议》上签字,解放军拟于25日正式接管银川城。

  然而,协议签字后不到2小时,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就接到各处报告说马鸿逵部到处抢劫、乱打枪炮、人心惶惶。国民党驻大坝、小坝的贺兰军和在银川的十一军已失去控制、自行溃散。

  鉴于国民党宁夏兵团已溃散而无力执行《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议》,杨得志即令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提前挺进银川。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先头部队第一九一师五七二团冒雨从永宁仁存渡口东岸渡河。

  开国中将、时任解放军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军长的曾思玉曾在《百年见证》中回忆:“当日下午,我和傅崇碧副政委赶到仁存渡口。第一九一师陈宜贵政委、孙树峰副师长和第五七二团团长张怀瑞同志早在仁存渡口等候。我们将榴弹炮团展开在仁存渡口东岸,以防万一。秋雨连绵,黄河水滚滚咆哮,就在仁存渡口河堤上,向第一九一师陈政委、孙副师长、张团长下达口述命令,‘奉兵团首长命令,以战备姿态,立即进占银川市,并严格遵守入城政策和纪律,维持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同时看守重要设施和物资仓库等’,决定由张怀瑞团长率领第五七二团一个先遣加强营(营长刘东起)雨夜进驻银川。抵达银川后,首先派部队占领要点,控制城门楼。后续部队接着渡黄河向银川开进。此时,乌云密布,北风呼啸,暴雨倾盆而下,黄河水流湍急,一般小船根本无法横渡黄河。唯一的一条拖船航行中机器发生故障。船工老乡赶修排除了故障,不一会儿,船工说没有问题了,保证解放军渡黄河安全。因气候不良,隐隐约约看到河西渡口岸上有前来欢迎的人民群众,汽车在那里等候接解放军入银川。”

  深夜12时许,先头部队五七二团的两个营到达银川,迅速控制城内各制高点和要害场所,维持治安、稳住了局势。此后,在长达20多天的时间里,仁存渡口的船工们不分昼夜摇橹渡大军过河,为宁夏解放作出了贡献。

  1969年9月,宁夏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叶盛黄河大桥开工建设。14个月后,这座由宁夏自主设计施工的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两岸交通被黄河阻隔、有渡无桥的历史,仁存渡口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时至今日,仁存古渡仍是宁夏黄河水运历史的重要遗存,也是黄河边永远的红色记忆。

  (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责任编辑:汪晓慧


>>><<<
【作者】:王 琼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21期